央行再出手,再貸款與再貼現降息,幫助貨幣政策“直達”實體經濟。
央行近日發文,決定于7月1日起下調再貸款、再貼現利率。其中,支農再貸款、支小再貸款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調整后,3個月、6個月和1年期支農再貸款、支小再貸款利率分別為1.95%、2.15%和2.25%。再貼現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2%。
此外,央行還下調金融穩定再貸款利率0.5個百分點,調什么是再貸款?穩定再貸款利率為1.75%,金融穩定再貸款(延期期間)利率為3.77%。
另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再貼現利率調整,是央行繼2010年以來首次調降。
一年兩次調降再貸款利率
圖片來源:攝圖網
什么是再貸款?
再貸款,就是央行向商業銀行提供的信用貸款,而再貸款率,就是商業銀行向央行貸款的利率。
自20世紀80年代起,再貸款就是中國早期較為重要的貨幣政策工具之一,不過,之后央行能使用的貨幣政策工具比較多了,比較常見的比如MLF、SLO、PSL、SLF、TMLF,SLF等。所以,再貸款曾一度淡出視野,近年來重新回歸,則更多向民營小微融資傾斜。
十年來首次下調再貼現利率
再貼現是中央銀行對金融機構持有的未到期已貼現商業匯票予以貼現的行為。
什么意思呢?貼現是商業銀行向企業提供資金,而再貼現是央行向商業銀行提供資金,兩者是以轉賣有效票據為前提的。
簡單理解就是,銀行把錢借出去了后,遇到手頭比較緊的時候,可以向央行求助,把企業問它借錢的“商業票據”轉給央行,實現“貼現”,那央行之后就會扣除利息把余額給到商業銀行。
再貼現的主要作用體現在央行可通過其實現貨幣調控,并調整信貸結構。
再貼現始于1986 年,早期也是基礎貨幣的主要投放工具,不過08年之后也不怎么活躍。究其原因在于,隨著市場利率不斷走低,票據價格不時下探至歷史極限,甚至出現低于再貼現利率的情況。業內人士表示:“這種情形下,再貼現利率、金額、期限的管控,逐漸失去意義”。
尤其在經濟機構性壓力增大,民企融資困境加劇的背景下,再貼現政策工具對央行引導信貸資金投向的作用日益重要。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表示,從傳導鏈條上來看,基于票據市場的再貼現政策與實體經濟的關聯度較高,理應成為“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創新的重要方向。并建議,“目前疫情對中小企業經營沖擊較大,再貼現率可掛鉤公開市場逆回購等其他貨幣市場利率而適度下行,以激發商業銀行的貼票行為,緩解小微企業流動性困境?!?/strong>
“加大輸血”和“定向支持”
圖片來源:攝圖網
據中信證券宏觀研究報告中指出,自今年2月以來,為對沖疫情的沖擊,貨幣政策“多管齊下”,央行連續實施了普惠金融定向降準及針對中小銀行的定向降準,共釋放9500億元長期資金,同時推出了2.24萬億的共四輪再貸款和再貼現額度,著力解決和緩解中小企業及部分受疫情沖擊較大企業的融資問題。
而根據央行披露,截至4月末,已有約7000億元再貸款和再貼現落地,剔除5-6月的潛在銀行申請額度,中信證券宏觀預計下半年仍有萬億左右的規模有待釋放。因此,此次調降利率認為是貨幣政策進一步加大服務實體經濟的配套措施之一,若以萬億規模計算,預計25個基點的再貸款、再貼現利率下降能夠降低商業銀行約25億元成本,提升商業銀行提取再貸款、再貼現額度的意愿,從而加快貨幣政策“直達”實體經濟的步伐。
簡單而言,就是“加大輸血”和“定向支持”。
另外,在最新公布的PIM數據中,可以看出,當前大中型企業生產恢復較好,但小型企業仍處于榮枯線之下。這也意味著,中小企業仍處在水深火熱中。
更值得注意的是,據見聞VIP文章指出,2季度以來,貨幣政策主要注重于數量上的支持。M2自2月以來不斷增加。1-3月再貸款和再貼現的額度總計1萬8千億。而本次政策主要是利率上的下調,根據市場計算,可約減少50億利息支出。有望引導票據利率下行,降低銀行負債成本。同時,MLF成本較高,再貸款放量相比較低的成本也有利于資金價格中樞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