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城市群,無論是老資歷的京津冀、長三角,還是新貴粵港澳大灣區或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形勢下,“雙循環”的背景下,“內循環”的政策驅動下,城市群的重要性與日俱增,戰略地位愈發凸顯。
據悉,長三角、大灣區、京津冀,這三大城市群以不到8%的國土面積,創造了接近全國近40%的GDP,囊括11個萬億GDP城市,擁有6成以上的上市公司,是名副其實的中國區域經濟重要增長極,也是能與世界城市群并駕齊驅的三大城市群。與此同時,成渝城市群作為長江經濟帶的上游城市群,其地理優勢和經濟實力也促使它的戰略地位逐步提升,成為中國經濟的第四增長極。
而在近期公布的多個城市2020年主要經濟指標中,我們也能一窺城市群所發揮的“雁陣效應”。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依然是經濟總量排名的“優等生”,南京首次進入全國十強之列,重慶“直逼”廣州。經濟增速方面,以制造業為核心的蘇州、蘭州展現出較高的經濟動能。
這表明,中心城市越強大,區域城市群潛力也越能得到釋放。
圖片來源:攝圖網
隨著多地2020年經濟成績單相繼公布,城市GDP總量排名名單也浮出了水面。
據媒體報道,2020年城市GDP總量排名十強分別是上海、北京、深圳、廣州、重慶、蘇州、成都、杭州、武漢、南京。
北上廣深的地位依舊不可撼動,牢牢占據著榜單前列,一如既往的展現出了“優等生”的強勁實力。
不過,由于重慶在上半年和前三季度的GDP都高于廣州,此前外界一度猜測“重慶GDP或有望超越廣州”,但在全年經濟數據公布后,廣州以20億元內的差距反超了重慶,守住第四位的排名,城市間的競爭激烈程度可見一斑。
前十強排名中還有兩大城市的表現可圈可點。
一是近年來新經濟發展迅猛的杭州,2020年GDP達到16106億元,超越受疫情影響的武漢,升至第八。二是在2019年位居第11位的南京實現新突破,2020年GDP達14817.95億元,首次躋身全國十強。
與此同時,2020年GDP萬億城市行列再次擴容。泉州、濟南、合肥、南通、西安、福州等城市成功加入中國“萬億城市俱樂部”,這也是萬億GDP城市擴容最多的年份,較為遺憾的是東莞因9650.19億元只能與萬億俱樂部擦肩而過。
盡管不以GDP論成敗,但仍不可否認的是,GDP是貨幣化規模的體現,而城市GDP是衡量一座城市經濟價值的最有力證明。作為國內經濟的領跑者,10強上榜城市沉浮的背后,更是經濟格局變化的一個縮影。
圖片來源:攝圖網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
于城市發展而言,經濟版圖的變遷與霸主地位的騰移也映射出了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脈絡。
曾經,以重工業為王的東北三省譜寫了中國經濟發展的輝煌篇章。改革開放后,沿海城市重新煥發出經濟活力。如今,伴隨著科技創新在全球經濟話語權中的地位愈加凸顯,數字經濟和產業升級成為了一座城市跨越層級的重要標尺。
值得注意的是,長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和成渝城市群中的主要城市在城市GDP排行榜中都展現出了強大的實力。
據公開資料顯示,在2020年GDP30強城市里,長三角城市群共有11個城市上榜;粵港澳大灣區除去廣深兩地,佛山和東莞上榜GDP30強,數量上僅次于長三角地區;京津冀城市群中有北京、天津兩個直轄市和唐山;成渝城市群中重慶和成都榜上有名。這表明,城市群將會成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新增長極。
長期以來,我國城市之間存在著各自為戰的競爭格局。無疑,大城市的資本優勢和資源優勢會對周邊產生吸虹效應。以中心城市帶動周圍城市群協調發展,打破行政壁壘,通過城市之間的融合,促進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在產業鏈上形成更合理的分工協作,從而形成中國經濟的多個增長極,釋放增長活力。
《求是》雜志曾刊發重磅文章指出: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
與此同時,城市群的發展規模在全球產業創新中所占據的地位事關中長期發展大局。
例如,美國的大洛杉磯地區所創造的GDP占全美國的60%-70%;日本的大東京地區、大阪神戶地區、名古屋地區創造的GDP占全日本70%左右。其他的城市群,如英國大倫敦地區、法國大巴黎地區、加拿大多倫多以及大溫哥華地區在各國城市化發展中也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因此,后疫情時期的中國經濟“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當中,城市群建設正在被置于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
圖片來源:攝圖網
2006年“城市群”第一次出現在中央文件,2013年以來中央要求把城市群作為推進國家新型城鎮化的主體形態。
2020年“兩新一重”,即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城市群作為新型城鎮化的主體形態與兩新一重的重要載體戰略地位得到確認。
十四五規劃建議中提到:“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軌道交通網絡化”,再次凸顯完善新型城鎮化戰略的重要性。
的確,城市群作為拉動經濟增長、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參與國際競爭合作的重要平臺,對經濟發展至關重要。而世界發達國家城市群的發展也證明,城市群作為高級的空間組織形態,會逐漸成為區域經濟中心和推動全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根據“十三五”規劃,我國共規劃建設19個城市群:
優化提升東部地區城市群,建設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提升山東半島、海峽西岸城市群開放競爭水平。
培育中西部地區城市群,發展壯大東北地區、中原地區、長江中游、成渝地區、關中平原城市群,規劃引導北部灣、山西中部、呼包鄂榆、黔中、滇中、蘭州—西寧、寧夏沿黃、天山北坡城市群發展,形成更多支撐區域發展的增長極。
來源:國民經略
目前,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三個城市群是我國最有活力的地區,在發展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知識密集型產業方面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除此之外,近幾年呈現加速發展趨勢的成渝城市群正著力打造國家經濟發展的“第四極”,當前已形成以汽車、電子、醫藥等為支柱的制造業產業體系。
中金研究報告也指出,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一體化、成渝雙城經濟圈作為中國最具代表性和發展潛力的四個增長極,區域一體化有望在“十四五”期間加速深化。
但是,若與國際成熟城市群相比,中國城市群在經濟體量、經濟密度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綜合實力、居民收入水平等方面仍存有很大的差距。未來,隨著新老基建的建設加快,網絡通信等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軌道交通建設的進一步提升,城市群也將釋放出更大的能量。